首页文章拯救国产芯片,一大波车企杀入

拯救国产芯片,一大波车企杀入

上传于 2020-05-19 08:12:41 类目:零部件 作者: 高工观察 阅读量:5569

近日,美国再次狙击华为,从芯片制造、芯片设计EDA软件到半导体设备全面限制华为。一时间,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紧张感加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尤其是在汽车“新四化”的趋势下,避免在汽车零部件关键领域被“卡脖子”,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关键所在。

因此,汽车半导体的国产崛起,迫在眉睫。

其实在这之前,已经有北汽、吉利、比亚迪等车企,以及华为、百度等巨头已经纷纷入局,希望加快汽车半导体国产化的进程。

然而,中国汽车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国产替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蓝海

车用半导体,成为了下一个蓝海。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汽车半导体成本(即电子系统零部件成本)已经从2013年每车的312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400美元。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等大趋势下,每辆汽车的半导体用量还会大幅增加,到2022年,每辆汽车的半导体成本将增加到600美元。
照此计算,到2022年,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就有望突破9000亿元。
汽车半导体器件主要包含MCU(车用微控制器)、功率半导体(IGBT、MOSFET等)、传感器等等,而自动驾驶汽车所用的半导体器件还包含有ADAS、COMS图像传感器、AI主控、激光雷达、MEMS等一系列产品。
由于自动驾驶汽车半导体含量是普通汽车的8-10倍,所用的半导体成本也更多。据悉,一辆特斯拉Model 3中使用的半导体价格大约是1500美元。
目前,全球主要的汽车半导体厂商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及日本地区,恩智浦(NXP)、瑞萨电子、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在全世界汽车半导体行业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2015年NXP收购了飞思卡尔,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在2015-2018年的时间里面,NXP一直占据着汽车半导体龙头宝座。
但是2019年,随着英飞凌收购赛普拉斯后,汽车半导体龙头企业再次发生了变化。英飞凌一举超过竞争对手恩智浦(NXP),成为了车用半导体龙头,占据了全球汽车半导体13.4%的市场份额。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但是半导体研发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国内还没有具备一定市场地位的专业车用半导体厂商,我国绝大部分车用半导体均来自国外进口。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半导体进口额约3120.6亿美元,逆差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车用半导体占12%左右。


搅局者

当下,国内企业已经燃起了战火,正逐步成为车用半导体行业的“搅局者”。

早在2013年,中国大唐公司就与恩智浦(NXP)合资成立了大唐恩智浦半导体的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公司,号称是“中国第一家汽车半导体公司” 。目前,大唐恩智浦主要生产门驱动芯片(中国汽车电子前装市场的第一颗国产芯片)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芯片等。
由于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发展,半导体的用量翻倍增长,在汽车整车价值中所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因此,除了国际厂商如火如荼抢占风口之外,国内厂商也开始了频繁的布局。
据了解,华为已经投资7家半导体公司发力汽车半导体领域,包括山东天岳、杰华特、裕太车通、深思考、鲲游光电、好达电子和庆虹电子等等,涉及半导体晶体及材料、车载核心通讯芯片等等诸多领域。
而互联网巨头百度也发布了车规级芯片鸿鹄,针对语音支持的AI芯片,用于处理车内语音功能。
当然了,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北汽、上汽、吉利、比亚迪等众车企也没有缺席。其中包括北汽集团与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合资成立了汽车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负责设计车规级芯片(SoC)、开发相关软件等等;吉利集团控股的亿咖通科技与Arm中国合资建立了湖北芯擎科技,规划建设车规级芯片及通讯模组的研发、测试及生产基地;上汽与英飞凌合资组建IGBT企业……
总体来看,现阶段,角逐汽车半导体市场的共有六路大军:一是包括恩智浦、瑞萨科技、TI等传统汽车半导体巨头;二是消费电子、计算领域芯片巨头英伟达、英特尔等等,其中英特尔不仅以153亿美元收购视觉ADAS主导厂商Mobileye,还以167亿美元收购Altera公司(AI主控芯片);三是,车企,特斯拉是第一个投入主控芯片开发的汽车品牌厂商;四是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五是高通等通信芯片厂商;六是,AI独角兽们。
随着众多企业的加码布局,我国汽车半导体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比亚迪的IGBT产品已经实现批量化应用,而四维图新旗下的杰发科技,其车控类汽车电子芯片的表现也很亮眼。

痛点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短期内还很难实现国产化替代。
半导体产业链中主要包含三大核心环节,分别是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其中,芯片制造和晶圆制造是最难的一环。从设计方案到实际产品,这两个环节都需要光刻机等半导体设备的支撑,但这些设备均源于国外进口。
此前,《高工新汽车评论》曾撰文(国产IGBT,快跑!)详细分析了IGBT产品国产化的难点,晶圆制造和芯片制造所用生产设备基本源于国外进口,但是大部分好的设备都是定制化生产的,国产企业很难买到先进的生产设备。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中,每个细分领域都形成了寡头竞争的格局,其中美国厂商就占了40%的市场份额。而由于半导体设备门槛奇高、投入巨大,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占比基本为0。
另外,在芯片设计和生产中必备的EDA软件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也被国外垄断,数据显示,目前IC设计的EDA工具仍基本由Cadence、Synopsys、Mentor三家美国公司垄断。
“没有EDA工具,水平再高的芯片设计师也没有用武之地。”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半导体设备和EDA工具需要高度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半导体产业链很难实现完全国产化。
例如,目前华为已经实现大量芯片自主研发设计,但是其制造环节依然要高度依赖台积电。一旦制造环节无法在台积电下单,而中芯国际技术和产能爬坡仍需时间,华为大量自研芯片将无法实现量产和应用。


+ 收藏 目前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