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干线以铁路、水运为主,末端通过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货车等构建全链条运输绿色新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对此,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介绍了相关的推进落实工作。
一是以多式联运提速行动为核心,强化运输衔接。积极完善多式联运骨干通道,加快货运枢纽布局建设,健全枢纽集疏运体系,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近年来,交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海铁联运、陆空联运、公铁联运、国际联运等服务模式。2021年,前三批7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约620万标箱,开通联运线路450余条。
二是以铁路运能提升和水运系统升级行动为重点,加快补齐短板。突出铁路在大宗货物运输中的主导地位,大力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推进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公转铁”“散改集”。通过坚持“一港一策、一企一策”,根据实际灵活采用铁路、水路运输、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运输方式,提高全链条运输绿色化水平。
三是以公路货运治理和城市绿色配送行动为载体,切实提质增效。优化货运市场发展环境,相关部门协同协力开展道路货运行业超载超限治理,大力推进公路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严格实施高速公路入口称重,严厉打击货运车辆超载超限、低价抢夺货源、不规范竞争和失信等行为,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速公路货车平均超限超载率持续控制在0.5%以下。在城市末端,大力推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发展,加快推广新能源车辆在城市物流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等先进模式,推动干线以铁路、水运为主,末端通过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货车等方式,构建全链条运输绿色新模式。
韩敬华表示,经过几年努力,“公转铁”“公转水”成效明显,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由2017年的7.8%提高至2021年的9.2%;水路货运量比2017年增长23.4%;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集疏运量比2017年减少超过4亿吨,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等17个主要港口煤炭集港全部改为铁路和水运。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到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舒驰表示,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到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擘画了宏伟蓝图。
舒驰表示,5年来,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截至目前,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航空航海通达全球,邮政快递通村畅乡。我国客货运输周转量均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网约车、共享单车、网络货运、智慧物流等交通运输新业态蓬勃发展。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速铁路、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有力支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舒驰介绍说,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部署,分两个阶段推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第一阶段——从2021年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第二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毋庸置疑,交通强国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作是道路网络建设。据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顾志峰介绍,今年以来,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有效投资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推动重点公路建设。1-9月,全国新开工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项目299个,建设总里程9645公里,项目总投资8826亿元。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持续推进扩大有效投资,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公路重大项目。为此,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印发了《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侯振兴就此表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是我国交通网的主通道,目前,主骨架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但还存在网络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部分通道能力不足、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加强对主骨架建设的政策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主骨架能力利用率显著提高,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6万公里左右;到2030年,主骨架基本建成,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为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精准实施货车通行管控措施,推进纾困解难政策落地落实
今年春节后,疫情在一些地区的爆发,对交通物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介绍,4月18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经过6个月连续奋战,共同推动了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撑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全国交通网络总体畅通,主要物流指标稳中向好。10月1日至25日,全社会日均货运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铁路、公路、水路、邮政快递日均货运量或业务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6%、0.3%、9.8%、1.6%,民航日均货邮运输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韩敬华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领导小组工作部署,会同各成员单位,全力以赴做好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各项工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一是全力保障交通物流网络畅通有序。持续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畅通各级应急运输保障电话,针对部分地方出现的通行过度管控问题,加强问题督办转办,一事一协调解决交通物流不通不畅问题。督促指导各地依法依规关停关闭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限制运输服务,科学精准实施货车通行管控措施,落实“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保障交通物流运行顺畅。
二是全力做好交通物流领域疫情防控。
三是全力保障重点物资运输通畅高效。加强对涉疫地区及周边省份的跟踪调度,全力做好医疗物资、民生物资、能源物资等重点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保障,优先保障电煤等能源物资运输。
四是持续推进纾困解难政策落地落实。持续跟踪监测第四季度收费公路货车通行费减免10%、政府定价的货物港务费标准降低20%落实情况,积极引导大型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电商平台等货主企业,加强与骨干物流企业协同协作,保持运价总体平稳,切实让货车司机、物流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据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顾志峰介绍,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前三季度全国收费公路减免通行费777亿元,第四季度在此基础上对收费公低20%。
不断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农村物流发展,会同财政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围绕创新农村物流组织模式、整合物流资源、补齐设施短板、完善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基本实现了“县县有站,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推动了农村物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等供应链上下游的跨业融通,有效服务支撑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侯振兴介绍说,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村地区交通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交通部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今年前三季度新改建路面13万公里左右。此外,加快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交邮联运覆盖2185个乡镇、1.5万个村。
为不断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介绍。
一是促进资源整合,着力推动农村物流融合发展。围绕网络节点共建共享、运力资源互用互补、标准规范统一、企业融合创新等方面,引导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电商、供销、农业等农村物流资源高效整合,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经济高效、便民利民的农村物流服务网络。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着力补齐农村物流设施短板。指导各地统筹利用车购税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乡镇运输服务站等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作,加快健全农村物流节点,不断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
三是加强示范引领,着力创新农村物流组织模式。组织开展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宣传推广,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涵盖客货同网、交邮融合、电商物流等多种模式的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目前,已发布三批共100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效率。
四是健全标准体系,着力提升农村物流服务品质。制定发布《乡镇运输服务站运营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明确了乡镇运输服务站的功能、设施设备配备、运营管理和服务等要求,指导各地盘活既有设施资源,增强可持续运营能力,提升农村运输服务品质和安全运营水平。
点击链接可看发布会详细报道:https://www.mot.gov.cn/2022wangshangzhibo/2022tenth/
来源:卓众商用车根据交通部网站信息编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