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江淮追梦人尹良杰:突破被“卡脖子”的自动变速箱技术

江淮追梦人尹良杰:突破被“卡脖子”的自动变速箱技术

上传于 2019-05-21 09:32:35 类目:综合 编辑:商用汽车网 来源:江淮汽车 阅读量:2187

4年前,尹良杰接受公司安排,组建由5个刚毕业大学生的小团队,踏上江淮自动变速器的自主研发的漫漫征程,下定决心,一心想突破这个被国外汽车厂商“卡脖子”的产业难题。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发,项目团队先后从事AMT、4AT,直到江淮汽车第一款量产DCT产品面世,目前已形成横置、纵置、大扭矩、小扭矩、混合动力等全系列平台DCT产品型谱,项目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国内变速箱行业之首。


勇于挑战 扎实积累研发动力“咽喉”

“如果我们把发动机看做是汽车的‘心脏’,那变速器就是动力驱动的关键‘咽喉’,匹配好,发动机才能发挥最佳性能。” 江淮汽车技术中心变速箱研究院院长尹良杰说。

*江淮汽车技术中心变速箱研究院院长尹良杰

自动变速器产业开发由于研发费用高、周期长、人才和资源短缺,加之国外同行技术和产品垄断及封锁,造成产业化开发难度异常艰难。国内不少企业在自动变速器道路上摸爬滚打数十年,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由于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很长时间,国内自主车企很难从外方获得自动变速器配套资源和相关技术支持。自主车企中高端乘用车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更谈不上在国内外市场同外资车企开展同台竞争。

不想受制于人,就必须找到突破,但突破口在哪里?2005年底,当时,尹良杰虽已在江淮汽车效力8年,但之前一直从事底盘、轻卡及瑞风商务车等系统及零部件设计,对自动变速器设计只能算是“门外汉”。尹良杰带着年轻的团队,一切从零开始,边学边干。他从售后市场购买一些旧的自动变速器总成,拆解分析,了解结构;和合肥工业大学合作,搭建简易测试台架,测试摸排功能特性;同吉林大学合作,请吉林大学当时自动变速器学术界权威葛安林教授团队给与项目组理论指导。技术上同国际知名咨询公司Ricardo、AVL、hofer交流和合作。一步一个脚印,点点滴滴积累,扎扎实实前行。


稳打稳扎 耗时三年打造核心软件


“自动变速器是汽车产业的皇冠,上层控制软件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尹良杰告诉记者行业内一致认同的观点。若把自动变速器比作是一个人的躯体,上层控制软件就是一个人的思维和智慧。这也是国外同行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的最后一道厚重的墙和巨额获利的砝码。“目前,国内自动变速器产业已经发展、日趋完善和成熟,但真正能够完全掌握软件设计开发和匹配集成技术的没有几家。”

▲1.5T+发动机+6DCT变速器组合

2012年,DCT项目进入攻坚阶段,随着测试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同时江淮DCT匹配的整车及搭载的发动机越来越丰富。尹良杰逐渐意识到软件对企业未来产业化应用及技术升级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软件系统看不见、摸不着,搞不懂里面的一套逻辑,我们就要处处受到掣肘。”尹良杰介绍,过程中也要求咨询公司开放软件源代码,对方一直不愿交付。

*组装完成的6DCT变速箱


“江淮如另外支付5000万购买,可以考虑。转身没几分钟甩出一句,这是他们的核心技术,多少钱也不能卖。”尹良杰一语道出“创业”初期的困境和无奈。“如果这个技术我们不掌握,那以后就只能依靠咨询公司,而匹配一次至少100万欧元。后期市场服务、产品推广应用成本和风险巨大。”经过项目组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自主开发迫在眉睫,尝试可能还有出路,不试试,绝对没有希望。结合项目标定用的软件说明文件,分工协作,一个功能模块一个功能模块开展建模和测试,逐步集成到大模块,最后整个软件架构代码都组建完成,软件团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目标终见曙光。


成绩斐然 多项荣誉彰显创新江淮

系统集成和标定工作同样艰巨。黑河极冷的冬天,平均气温在-30℃,夜间甚至低至-50℃,标定团队就在夜间开展低温工作;新疆的火焰山戈壁中,午后地表温度接近60℃的高温中开展高温测试……就这样,软件和标定团队以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继完成产品推放市场前的各项综合试验场、高原、高寒等多项验证,实车搭载累计测试验证里程超过1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0圈。

*黑龙江黑河高寒试验

2015年,尹良杰负责的DCT开发项目高水平通过国家科技部“863”课题专家组的验收; 2016年,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中国机械工业科学进步三等奖。同年项目又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尹良杰被推荐为安徽省第五批“特支计划”人才人选……

*6DCT变速器

截至目前,江淮汽车自动变速器领域通过项目组开发和过程技术沉淀,已建立起自动变速器产品开发技术规范和各项业务流程指南3000余项,建立企业标准90多项,参与行业标准编制2项,获得授权专利200多项,形成了完整的正向开发体系。

来源:江淮晨报

+ 收藏 目前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