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众商用车商用汽车杂志社主办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四阶段油耗+国七排放,重型商用车如何闯过“法规生死关”

随着国家对机动车排放与能源消耗监管的持续升级,重型商用车迎来“四阶段”燃料消耗限值(油耗国标)和“国七”排放标准的双重约束。本文基于最新法规动态与业界实践,从政策解读、技术路径、企业合规与治理四个维度,系统梳理重型商用车的合规要点、技术建议与企业应对路线。

一、背景与政策要点

近年来,我国在机动车污染防治与能效提升方面持续加码。20242025年期间,重型商用车辆相关监管动作频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四阶段《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下称“四阶段”油耗标准)于202571日开始对新车型式核准实施;生态环境部就“国七”排放标准与国六修改单展开征求意见并加快研究制定;同时,远程排放监控(HJ 1239)与在用车监管工具正逐步落地。

二、重型商用车“四阶段”油耗标准:更严、更贴近中国工况

核心要点:四阶段限值相较第三阶段总体加严约12%16%,测量方法调整为更加贴合国内运行特征的“中国工况(CHTC)”,并对部分车型(如混凝土搅拌车)调整适用范围。对整车与动力总成的考核将从出厂测试向更贴近实际运营的评估靠拢。

图片

技术建议(整车与动力总成):

(1)整车优化:进阶气动设计、车身与底盘局部轻量化、高效轮胎与轮毂、优化桥速比与空载/载重匹配;

(2)发动机升效:低摩擦缸体、精确喷射与高压共轨、增压与中冷优化、热管理与发电回收;

(3)传动与电子控制:高效变速器(AMT/AT)、传动系能量回收、整车标定一体化(含转矩管理与燃油策略)。

同时,运营端的节油措施(智能巡航、车队管理、路径与负载优化)能在短期内显著降低实际油耗。

三、混动重卡:从试点到规模化的现实路径

面对重型车四阶段油耗,传统燃油重卡难以达标,混动技术因可兼顾动力与节油成为车企核心解决方案。此外,国七排放标准制定在即,进一步压缩燃油重卡生存空间,混动重卡通过油电协同降低碳排放。同时,受制于补能设施缺失、氢价高、换电设施建设周期长等因素,纯电车型及清洁燃料车型在中长途运输场景尚未发展成熟,低碳混动技术的攻克和高效物流解决方案的实践符合政策导向。

图片

在限值显著加严的背景下,单靠内燃机极限优化难以稳妥达标。混合动力化(尤其是并联P2、专用DHT与增程式等方案)已成为短中期内兼顾成本与效能的主要路径。混动系统可在城市配送、区域运输及丘陵工况下带来较大油耗降低;在干线运输中,增程式与高功率并联方案亦显示出明显TCO优势。企业应结合典型工况选择混动拓扑并同步设计车载电气与热管理系统。

四、“国七”排放标准:不仅是更低的限值,还是更严的在用监管

相较于国六标准,国七法规在污染物控制范围、限值要求及监管模式上实现了全面升级,还纳入了电动、混动重型车相关要求。

图片

国六标准对重型柴油车NOx排放限值为0.46 g/kWh(重型车),而国七标准预计将这一数值进一步压低50%左右,国七对PM排放限值要求更加严格,并首次将非尾气排放(如刹车片磨损颗粒、轮胎微粒)纳入监管范围。

引入更复杂的实际驾驶排放(RDE)测试工况,覆盖低温、高海拔等极端条件,并强化车载诊断系统(OBD)的实时监测功能,要求车辆在全生命周期内保持排放合规性。

此外,国七标准将首次改变名称,由过去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改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标准”,协同考虑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意味更加明确。

进度与要点:生态环境部已将国七标准研究列为重点,征求意见与技术论证在2025年持续推进。国七可能对NOx、颗粒数(PN)、NH3等污染物进一步收紧,并强调在用车表现(远程监控、OBD联网与在线数据核查)。这意味着车辆不仅要在型式试验中合格,更要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维持合规表现。

关键影响:

(1)后处理升级:更大容积、更高温区的DOC/DPF+高效SCR系统;

(2)软件管理与可追溯:CAL ID/CVN与软件版本管理将被严格要求;

(3)在用监测:远程排放数据将作为监管与抽查的重要依据,企业需确保车载终端与企业平台的数据完整性与可比性。

五、企业合规路线与实践建议

结合四阶段油耗与国七的监管思路,企业应从技术、质量与管理3方面同步发力:

(1)技术:把混合动力、后处理集成、传动与整车匹配作为中短期重点研发方向;

(2)质量:加强关键零部件(尿素泵、DPF载体、电池、电机)的一致性检验和供应链管控;

(2)管理:建立CAL ID/CVN版本管理、软件更新备案、远程数据对接与故障闭环流程,构建面向监管的合规证明链。

六、监管动态与风险提示

结合近期典型案例,政府监管从“出厂”走向“在用”。2025上半年以来,多部门联合推动在用车治理与一致性抽查,市场监管层面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抽查力度也有明显上升。

2025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督促10家商用车企业实施召回,涉及56款车型、1675辆车辆,问题集中在防护装置、反光标识、驾驶员离席提示等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缺陷,凸显合规管理与第三方改装的监管盲区。

七、结论与可执行清单

法规既是约束也是方向标:面对四阶段油耗与国七的双重压力,企业应将合规内置于产品平台与供应链管理之中。短期优先级建议:

(1)对在售产品进行合规风险排查(软件、OBD、后处理、尿素管理);

(2)在重点车型上开展混合动力或传动优化试点(结合典型工况进行TCO测算);

(3)建立软件版本与CAL ID/CVN管理台账,并与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抽检应对流程对接;

(4)加强第三方改装监管与供应商一致性检验,完善召回与应急响应机制。



图片

作者:常青

一审:杜红武/二审:王作函/三审:于晶

——转载请注明来源:商用汽车杂志——




图片




获取文中车型询底价

发表评论

跟帖 0 参与 0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

阅读下一篇

用户真心话:解放轻卡是我们心照不宣的选择!

商用汽车

《商用汽车》创刊于1981年,由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是商用汽车行业综合性汽车期刊

67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一键咨询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