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众商用车商用汽车杂志社主办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国有汽车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J汽车公司为例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企业也是如此。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技术类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本文强调了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分析了目前某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对企业目前以及未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汽车公司;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DOI:10.20042/j.cnki.1009-4903.2025.02.01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原本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更加充满挑战。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人;竞争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1]。J公司作为某汽车集团全资控股的国有汽车零部件企业,其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如何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稳定技术人才队伍,是J公司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通过全面了解J公司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统计分析J公司技术人才的数量、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基本数据,全面挖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好的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举措。

根据研究结果,为J公司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管理建议,帮助J公司及类似企业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出谋划策,提高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提高企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水平,稳定技术人才队伍,保持企业技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障企业的竞争力。


2    研究设计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座谈法、查询文献法开展研究。通过网络向J汽车公司下属4家控股企业的工艺研发部门发放问卷,于2024年8—9月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座谈交流、个别访谈方式,对J公司的技术研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下属4家控股企业的工艺技术部门、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进行集中座谈和个别访谈,了解J公司目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汽车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对策。


3    统计分析

3.1    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2024年9月底,J公司技术类人才(含技术管理人员)共计170人。

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3人,占比1.76%;本科学历121人,占比71.18%;大专学历39人,占比22.94%;高中及以下7人,占比4.12%。

年龄结构:25岁及以下41人,占比24.12%;26~35岁66人,占比38.82%;36~45岁54人,占比31.76%;46~50岁5人,占比2.94%;50岁以上4人,占比2.35%。

职称结构:高级职称2人,占比1.18%;中级19人,占比11.18%;初级82人,占比48.23%。

工作年限:工作1年以下17人,占比10%;1~2年44人,占比25.88%;3~5年18人,占比10.59%;5~10年34人,占比20%;10年以上56人,占比32.94%。

近3年技术人才引进及流失情况:2021-2023年引进人数分别为27人、26人、38人;2021—2023年流失人数分别为14人、29人、13人。3年合计引进人数及流失人数分别为91人、56人。

3.2    近2年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特点

(1)人才数量持续增长。2022年新增技术类员工(含大学生、成熟人才)26人,2023年新增38人。

(2)人才结构渐趋合理。高学历人员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大学本科及以上124人,占比72.94%;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45岁以下161人,占比94.71%,中青年人员成为技术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

(3)人才素质进一步提升。J公司中高层次优秀人才有所增加,高级职称人员2人,中级职称人员19人,省相关领域专家库成员1人。

(4)人才作用进一步凸显。近2年,在技术人才加持下,J公司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个,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新增CNAS认证试验室3个。

3.3    近2年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效

(1)创新机制,技术类人才成长发展通道畅通。J公司逐步建立完善技术类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将原5级晋升职级拉伸为8级晋升职级,延长了技术人才成长等级,拓宽了成长路径,为技术人才成长成才打通渠道。此外,J公司建立《研发能力建设三年规划》,明确技术人才培养与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宏观指导技术人才培养发展工作。

(2)落实培养,技术类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一是优化结构,中青年人才成为主体。近年来,J公司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2.94%,高学历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上升,45岁以下人员占比达到94.71%,年轻化趋势明显,中青年人员正成为J公司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力量。二是加强培训,提升人才素质。J公司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制定技术类人员培训计划,按计划开展人才培养、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公司技术类人员素质。三是逐步规范职称申报,认真组织广大技术人才积极申报工程系列职称,增强技术人才贡献力,截至目前,中级及以上职称共计21人。

(3)引培并举,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一是坚持从内部培养技术人才,J公司一方面依托年度培训计划培养提升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另一方面通过送培、项目制、压担子等不断提升技术类人员素质。二是坚持人才引进,制定年度应届大学生招聘计划、成熟人才引进计划,通过校园招聘、网络招聘、政府组织的组团招聘、社区招聘等途径,积极开展成熟人才引进及大学生招聘活动,近2年累计引进人才64人,不断增强公司技术人才队伍力量。


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目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J公司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较好满足公司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需亟待解决。

(1)技术人才数量不足,增长缓慢。J公司技术人才数量仅占总人数的7.8%,面对众多技术方面的工作和任务,力量薄弱;虽然近3年招聘引进技术人才91人,但同样也存在人才流失情况,近3年流失技术人才56人,保留35人,年均增长11人,分散到各子公司后数量更少,不足3人/单位·年;因此技术人才数量增长缓慢。

(2)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匮乏。分析发现,技术人才大多仅具备开展日常基础工作的能力,能够较好胜任基础工作,但缺乏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学科带头人、引领产业创新升级的高端人才。

(3)技术人才结构不优。数据分析显示,在学历方面,硕士仅3人,无博士人才,高学历层次人才较少;在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仅2人,占比1.18%;中级职称19人,占比11.18,两者累计仅21人。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才149人,占比87.65%,表明高层次人才较少。

4.2    目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不够。J公司每年虽然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大学生招聘计划,但是引才规模小,分布到具体业务单元数量更少,而且成熟人才引进较少,特别是高端人才较少,没能形成学科带头人或者高端人才拉动企业发展效应[2]。吸引人才的机制和配套举措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全面系统的可操作性,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导致一方面引才难,另一方面留才难,近3年引才91人,流失56人,流失率偏高。

(2)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发展、学习与成长、生活与居住条件的改善,各项人才政策的落实,都需要企业、政府支持,需要资金投入[3]。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进步,各级部门及企业对人才的投入逐渐增多,对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力度逐年加大,但与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难度。

(3)技术人才成长环境不够优化。在文化环境方面,J公司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对技术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社会环境来看,在人才待遇方面,多数单位还没有真正实施与技术人才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仍然存在高水平大锅饭现象,职称评聘还存在熬资历现象。从企业环境来看,公司近年来效益不优,部分企业研发平台利用不足,创新平台对人才的培养发展作用不凸显。以上因素均不利于技术人才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5    解决对策

5.1    进一步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力度

(1)科学规划人才引进规模。根据J公司未来几年经营发展目标,组织技术人才需求摸底,科学制定技术类人才《招聘计划》,确保技术人才招聘规模。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坚持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社会招聘、政府招聘等多种招聘渠道相结合,大力引进人才[4]。应届毕业生主要依托校园招聘开展,辅以政府组团招聘;成熟人才引进,主要依托社会招聘和人才招聘会,辅以网络招聘、内部推荐进行;利用猎头资源,开展高端人才招聘。采用招聘业务外包,招聘大规模业务用工需求或成熟人才。坚持多渠道招聘形式,广泛收集人才信息,引进优质人才,实现人才引进目标。

(3)大胆探索柔性引才机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在考虑用工成本、企业长远发展、人才个人意愿、地理位置等因素方面,探索柔性引才策略,以通过讲课讲学、项目合作、决策咨询、智囊顾问等多种形式“柔性引才”,让各类高端人才为已所用。

5.2    持续加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

(1)加大技术人才建设投入。持续加强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工业中心、实验室等方面的投入建设,为技术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平台[5]。为技术人才创新发展、产品创新、工艺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为引进的高端人才、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所需的科研经费、津补贴等。

(2)拓展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持续开展技术人才日常培训学习活动,坚持继续教育不中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技术人才队伍。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高技术的技术人才队伍,如学科带头人、产品开发专家、技能大师等。三是选派优秀技术人才赴外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和研发水平。

5.3    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一是J公司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要充分认识技术人才的作用和地位,要认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让人才得到尊重,感受到组织关怀。

二是创造优化人才发展需要的各种软硬件环境,以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加优越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激励人才更好地创新发展,以更优渥的生活、学习条件吸引人才安居乐业,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孙宝.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冶金管理,2024(12):52-56.

[2]张世莉.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中国产经,2024(24):86-88.

[3]王锦鹏.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效 加强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J].现代国企研究,2024(12):97-100.

[4]刘漫红.汽车制造企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1):134-136.

[5]黄涛.大变局时代国内汽车企业人才管理创新与变革的思考[J].上海汽车,2021(07):4-8.


(原文刊发在《商用汽车》杂志2025年第2期)

图片

作者:韩大伟  许飞鸿

一审:杜红武/二审:王作函/三审:于晶

——转载请注明来源:商用汽车杂志——




图片




获取文中车型询底价

发表评论

跟帖 0 参与 0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

阅读下一篇

欣旺达动力亮相北川兆瓦超充场站,15分钟补能打破“补能焦虑”

商用汽车

《商用汽车》创刊于1981年,由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是商用汽车行业综合性汽车期刊

61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一键咨询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