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能源局和工信部等6部门印发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文件把车网互动、充电设施与电网和能源联动作为重点方向,并提出把充电接入需求纳入配电网规划以保障供电能力和服务效率。本文以该文件为出发点,聚焦商用车场景梳理欧美日等市场的实际做法,总结补能方式与能源融合的经验,并提出面向我国商用车充电基础设施的趋势判断与要点建议。
欧美日的总体思路与政策导向
欧洲把干线与枢纽覆盖作为强制性目标,要求沿主要运输走廊布设高功率充电桩阵列,并设定每段最小功率门槛,使重卡快充和充电枢纽的部署有了明确的合规驱动。美国则以联邦和地方资金支持港口、配送中心和主要走廊的示范建设,同时依托国家实验室评估大功率充电的电网影响和商业模式。日本在城市公交和城配领域更早推广机会充电和换电试验,侧重小批量快速替换与运营节律的匹配。
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点是把场景优先、标准互操作和能量管理作为基础性工作。
商用车的补能方式与适配逻辑
补能方式可以概括为换电、大功率直充和机会充三类。换电适合运行线路固定、换电操作可标准化的城市配送和轻型商用车,通过模块化电池和快速更换提高车辆周转率。大功率直充适合长途干线运输,兆瓦级充电(Megawatt Charging System,MCS)等标准正推动对重卡到兆瓦级充电的支持,以缩短补能时间并扩大运营半径。机会充电以顶式或侧式接触器为代表,适合公交等固定路线车辆在枢纽短时补能以减少电池装机量。各国实践显示没有通用解法,必须根据车队运行节律和场站供电条件灵活组合。
车网互动的价值与落地要素
商用车队因停放窗口和能量规模具备成为电网灵活性资源的天然优势。英国产业与学研合作的公交车双向充放电示范显示车队可以为配电侧提供调频和峰谷平衡服务,为车队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落地需要三项条件同步到位。第一是硬件和通信标准支持双向能量流并保障互操作。第二是充电站端的能量管理和聚合平台能将车队资源接入电力市场或虚拟电厂。第三是明确的电池寿命补偿与收益分配机制以降低车队运营者的参与顾虑。相关国际规范和项目为实现规模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与商业框架。
充电设施与能源耦合的实践与价值
在港口、物流园和高速服务区,把充电设施与储能和可再生发电结合已成为常见做法。储能能在充电负荷高峰时削峰填谷,降低一次性接网扩容成本,并为大功率站点提供瞬时能量支撑。光伏与储能的耦合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并改善站点的运营成本曲线。美国能源部和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与投资案例强调在关键枢纽试点“充电站加储能加智能调度”的综合方案,以同时解决电网接入、商业可行性与可再生利用三重目标。
欧美日经验的可借鉴点
首先把枢纽和车队场站作为优先建设对象。单点密集的需求便于统一调度和商业化试验,从而快速形成样板。其次按场景匹配补能方式,城市短途优先换电与机会充电,干线侧重大功率直充。再次在站点方案中常规配套储能以降低对配电网的即时压力,并探索以可再生能源降低运营碳足迹。最后推动互操作性和标准化工作,优先落地包括兆瓦级充电(Megawatt Charging System,MCS)和双向通信标准的兼容测试,以避免重复建设与碎片化发展。以上做法与我国文件鼓励的车网互动和配网规划衔接高度契合。
面向我国三年行动期的趋势判断与建议
在未来三年内商用车充电基础设施将呈现枢纽优先和多技术路线并行的态势。基于现有政策导向应优先在港口、配送中心、公交场站和高速服务区建设可复制的示范站点,验证换电、机会充电和大功率直充的混合运营模式。对大功率充电应统筹储能配置和分时电价机制以减少一次性扩容压力。
为推动车队参与车网互动应建立清晰的收益分配和电池退化补偿规则,支持车队通过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同时应加快互操作性测试与标准本地化工作,并鼓励财政和示范资金优先支持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的综合站点。
结语
商用车充电基础设施不是孤立的硬件建设,而是补能方式、能源耦合和电网协同的系统工程。借鉴欧美日的枢纽优先、场景匹配、储能耦合与标准化进路,并结合我国文件提出的车网互动和配网规划要求,可以在三年行动期内形成若干可复制的商用车场景样板。
作者:常青
一审:杜红武/二审:王作函/三审:于晶
——转载请注明来源:商用汽车杂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