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2月7日召开的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被授予“山东省杰出企业家”称号。对于拿奖拿到手软的谭旭光来说,这个最新的荣誉完美诠释了他40年风云跌宕的传奇人生。
古人云: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40年横跨两个世纪,是中国工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工业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到科技开发商的关键巨变期。对于这激荡40年的商海生涯,谭旭光曾向媒体谈过自己的体会:凡是成功的企业,这个企业的领头人一定是科技型的战略管理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管理者。他是这么思考的,也是这么实践的。
生存之道——解决温饱还要靠过得硬的产品
众所周知,谭旭光管理大型企业的起步之作是1998年在潍柴开展的国企改革。而在此前的70年代,他进厂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发动机的“心脏”——燃油系统,这成为谭旭光以后在领导岗位上始终以产品创新为主线推动企业发展的初心。上个世纪80年代,谭旭光又被派去做潍柴出口工作,深切体会到产品不能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差距。
1998年夏秋之交,潍柴陷入市场困顿,濒临破产,14000多人已经半年未发工资。在这生死关头,年仅37岁的谭旭光毅然出任潍坊柴油机厂厂长,开启了潍柴“断臂求生”的改革大幕。
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国企都面临经营困难,但进入改革流程、最终能生存下来的工业企业并不太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而在历经一系列疾风暴雨式的制度改革后,生产关系变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潍柴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有竞争力的柴油机产品,最终挺过难关。
潍柴作为建国前就创立的装备制造企业,持续进行产品开发是这家老国企天生的基因。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斯太尔重型发动机技术后,潍柴占领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技术制高点。但老国企自身惰性形成的痼疾,限制了企业开拓市场的思路。谭旭光上任后,抓住国企改革机遇,确立了产品研发的市场导向、客户导向机制,引导潍柴研发力量对斯太尔大马力柴油机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适应重型卡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发电机组等多元化市场动力。
面对上世纪90年代市场激烈的竞争,潍柴不仅打出多元化产品特色,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筐里;同时将产品质量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谭旭光曾亲笔写下“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以此作为企业的座右铭。1998年的一天,潍柴班组长以上领导干部齐聚在一个仓库前,眼前堆放着如山的零部件和整机。谭旭光抡起铁锤,狠狠砸向这些不合格产品:“今天我要求大家亲手砸毁这些机器!从现在起,取消废品仓库!以后谁砸了企业的市场,企业就砸谁的饭碗!”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的。进入21世纪,随着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国内基建投资和高速货运发展提速,重型货车和工程机械迎来市场商机。作为国内唯一引进国外真正重型发动机技术的企业,潍柴动力成为热销产品。2002年,潍柴扭亏为盈,改革落地结果,企业得以生存。
资本运营——集中优质资源心无旁骛攻主业
企业生存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如何发展?
谭旭光回忆说,到了2002年,在企业完全走出困境的时候,我们立即启动了重型商用车发动机的研究。当时潍柴老一代斯太尔产品正开始处于供不应求阶段,本来可以躺着赚钱了,为什么要自讨苦吃搞自主创新?
战略型企业家的过人之处,在于顺利之时看到危机。谭旭光和他的高管团队非常清醒,潍柴的“起家”产品——重卡斯太尔发动机技术已不具有领先优势,而关键技术是永远引不来的,企业要敢于自主研发,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在谭旭光的果敢决策下,2003年,潍柴开始自主研发蓝擎动力;2005年,中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潍柴蓝擎大功率欧Ⅲ发动机宣告问世,而此时国内刚刚实施国二排放标准。2008年、2010年分布实施国三标准、国四标准;潍柴先行一步,2006年生产出国四产品,2007年又生产出国五产品。2009年,潍柴启动国六排放标准发动机的研发立项;在2021年7月国家正式实施柴油重型车国六排放标准时,潍柴已经产销了40万台国六机型。
近十几年来,潍柴进入了“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彻底改变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被动局面。2019年1月8日,谭旭光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9月16日,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向世界宣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并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柴油机,在中国山东诞生!
据统计,十多年来,潍柴已在产品研发上投入了300亿元,每年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高达5%。钱从何来?
2002年底,当企业扭亏为盈后,潍柴开始全面推行“三三制”产权改革,突出主业,此后一连串的资本运营大戏也都以此发轫:2004年3月,核心业务随潍柴动力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1.7 亿美元; 2006年8月,重组ST 山东巨力,实现存续资产中速机业务借壳上市;13 个辅业单位成功改制后,引资5000 万元,盘活国有资产2.5亿元。2005年8月,潍柴以10.23亿元“拍”下湘火炬,将陕西重汽、法士特齿轮箱、汉德车桥和株洲火花塞一举收入麾下,潍柴由此能够提供“动力总成一揽子解决方案”,整合形成竞争力强劲的完整汽车产业链条。
资本运营为潍柴带来了资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产出了更多的市场效益和规模,但没有让谭旭光和他的团队迷失产业发展的初心——集中一切优质资源,进行装备制造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2019年11月3日,谭旭光在一场题为《心无旁骛攻主业》的演讲中坚定地表示:“我就是潍柴集团的谭大胆!”“我血里留的是柴油,坚决不做房地产等产业”!
从国三到国六,随着排放法规升级,以及全社会对运输工具能耗的约束,大中型柴油机行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一批企业因研发投入不足、市场研判失误等因素止步前行;潍柴动力平台却日渐丰满、完善,不但继续保持了产品市场多元化特色,并从重型机发展到中型机、轻型机等全动力段覆盖。其配装的重汽、陕汽、山推等主机(车),已是国内同行的龙头品牌。
近两年,潍柴集团12个重大项目投产落地,投资总额230亿元,在潍坊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新一代全系列高端动力基地。
大象转身——从产品制造商向科技开发商转型
2009年6月18日,以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干的相关国有企业,组建了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9月,山东重工控股中国重汽集团。到2021年底,山东重工集团全球员工高达15万人,全年收入超过5000亿,利润超过200亿,产品覆盖卡客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发动机、变速器、车桥,以及相关零部件等。
打造了这样一艘装备制造业的巨型航母,企业运行是否进入了安全通道?山东重工董事长谭旭光在近日召开的集团2022工作年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数字化+低碳化”对我们全行业带来的双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企业家们都在承受着转型所带来的阵痛,这个阵痛谁都回避不了,必须正面应对!
从国际装备制造巨擘的发展轨迹看,角色转变早在21世纪初即现端倪——淡化产品制造商身份,竞相贴上科技开发型企业的标签。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做大,传统汽车供应商也开始跨界进入芯片、电池、电机等新能源产业链。
作为始终密切关注全球装备工业技术进步的企业家,谭旭光在领导潍柴研发队伍全力突破大马力柴油机的研发瓶颈时,也对新能源在商用车上的应用有所布局和规划,主动迎接新能源革命的挑战。2018年,潍柴相继与英国锡里斯、加拿大巴拉德在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领域开展合作,并与巴拉德联合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下一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与瑞士飞速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将其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燃料电池空压机提供商。
目前,已经有25辆无人驾驶电动集装箱重卡在天津港服务,自动驾驶运行总里程已超过40万公里。中国重汽装配潍柴动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黄河品牌自主雪蜡车也已正式交付冬奥会。近日,潍柴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对氢燃料电池开展国内首次寒区试验,同时这也是重卡、轻卡、客车等多领域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首次共同接受寒区的检验。潍柴雷沃重工发布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进入商业化使用的大型CVT智能拖拉机,填补了我国拖拉机无级变速技术的空白。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对于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的谭旭光来说,不能跳出装备制造业的传统局限,都将被历史发展的高速车轮碾得粉身碎骨!早在2017年,谭旭光就提出了2030年打造万亿级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要从装备制造集团向科技引领的装备解决方案集团转型,新集团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引领+解决方案”!
当制造业遇见百年变局,谭旭光要求集团各级管理团队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深刻把握技术发展和行业变革的趋势,科学规划好企业的战略方向和行动路径,苦干实干快干,全力抢占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来源:卓众商用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