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众商用车商用汽车杂志社主办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多种燃料内燃机的技术路线与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目标的不断收紧,重型商用车领域正迎来技术与政策的“双重驱动”。美国通过《可再生燃料标准》强制扩大可再生燃料供应,并在重型车辆上推广可再生天然气(Renewable Natural Gas, RNG),实现了RNG产能与加注站的快速增长;欧盟则在重型车CO₂排放性能标准的修订中引入生命周期排放(well-to-wheel),支持E-fuel(合成燃料)等燃料的应用。

从近期来看,世界头部商用车及内燃机制造商回归“内燃机”投入与布局。康明斯Cummin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ennifer Rumsey与沃尔沃集团CEO Martin Lundstedt相继明确:多种动力解决方案和替代燃料将长期并存,清洁燃料驱动的内燃机仍将在交通运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如何借鉴这些经验,推动天然气、甲醇、氢、E-fuel等能源内燃机技术路线的深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商用车低碳、零碳转型的关键。

欧美重型商用车领域可再生燃料与内燃机新动向

美国EPA通过RFS强制各类运输燃料中必须掺入可再生燃料,RNG作为“纤维素生物燃料”一类,自2005年RFS实施以来,产能迅速增长。2024年,美国RNG加注站数量同比增长63%,用于中大型商用车(Class 8)注册量同比增长50%,达到2 317辆;天然气(含可再生天然气)驱动的垃圾车注册量跃升43%,多元燃料市场动能显著。

欧盟于2019年通过首个重型商用车CO₂排放标准,要求至2025年新车平均CO₂排放减少15%;2024年修订进一步扩展至更多车型,并强调到2027年纳入生命周期排放评估,为E-fuel、合成燃料等提供法规支持。“率先考虑生命周期排放,而非仅尾气排放”,已成为欧盟新规核心要义。

图片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Cummins CEO Jennifer Rumsey在ACT Expo 2025主题演讲中表明:“在交通可持续性之路上,不能让完美阻碍前进。先进柴油、生物柴油、天然气与氢发动机,以及电动、燃料电池与混动解决方案将长期并存;唯有灵活审视生命周期排放、以合适技术满足不同应用需求,才能推动行业发展”。沃尔沃集团CEO Martin Lundstedt亦强调,公司战略“三管齐下”——电池电动、燃料电池电动、以清洁燃料驱动的内燃机并重,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选择,确保在不同市场与工况中实现最佳总拥有成本与排放绩效。

国内多种燃料内燃机的技术路线展望

我国多种燃料内燃机基本从以下4大技术路径推进:

图片

1. 天然气内燃机

2024年中国液化天然气(LNG)重卡销售占比达42%,推动柴油重卡需求下降6%,并有望在2025年前后实现柴油重卡消费峰值。技术方面,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联合推出的13 L LNG发动机达到290 kW功率、2 000 Nm转矩,采用增压与稀薄燃烧技术,满足国六排放要求,并搭载自主ECU,实现精准喷射与排放控制;一汽解放CA6SX发动机则不断刷新燃效纪录,成为行业标杆。未来,进一步优化高压储运体系、推广加注网络、提升发动机热效率超过50%,是下阶段重点。

2. 甲醇内燃机

甲醇因原料来源广泛、价格稳定,具备碳排放与成本双重优势。吉利商用车远程品牌自2019年推出首款M100甲醇重卡,截至2024年已实现累计500 万km运营,年均减少CO₂约4 620 t、节省燃料成本18%;天津大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技术”(DMCC)在11省市示范,热效率由43.4%提升至47.6%,燃效增益8.7%,经济性与动力性均提升10%以上。技术路线分为纯甲醇高压直喷与混合燃料两种,各有侧重。

3. 氢内燃机

氢内燃机在快速加注、长续航、高功率输出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被视为氢燃料电池的有力补充。2024年,中国重汽·潍柴联合发布首台量产化13 L氢内燃机,热效率41.8%,累计实车应用于港口、矿区等场景;一汽解放CA6HV3氢气发动机最大功率460 PS,峰值扭矩2 100 Nm,可在90%纯度灰氢下稳定运转,解决氢脆与高效燃烧难题,实现零碳排放。未来需突破高压直喷控制、氢气安全管理与低成本碳中性氢供给。

4. E-fuel(合成燃料)

合成电fuel基于绿电制氢与CO₂捕集合成,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近似零。E-fuel与现有燃料兼容,无需改造发动机和基础设施,抗爆性能与98号汽油一致。国内E-fuel示范尚在起步,如部分科研机构开展高温共电解制备合成气、CO₂捕集示范项目;但整体商业化路径尚未明晰,需在大规模绿电制氢、CO₂源头集中化、合成工艺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国内内燃机发展建议

在欧美典型实践和产业布局基础上,国内商用车可再生燃料内燃机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政策驱动与规范保障。美国RFS与加州LCFS的双轨激励模式,以及欧盟即将纳入燃料生命周期排放的标准,提供了市场确定性与长期投资预期。国内应加快完善可再生燃料标准,明确天然气、甲醇、氢、E-fuel等分类与配额要求,鼓励燃料生产、加注网络与整车示范协同建设。

多元技术并行与匹配应用。重型车作业场景多样,城际长途、港口场站、矿区短倒等对续航、加注便利性、总拥有成本(TCO)需求各异。应针对不同应用,灵活选择LNG、LPG、甲醇、氢、E-fuel等技术路径,并保留传统柴油发动机平台向替代燃料的演进空间。

产业链协同与示范先行。从上游燃料生产(RNG、煤/天然气制甲醇、绿氢、CO₂捕集)到中游储运(管网、罐车、液化设施)及下游加注站,应形成“示范——复制”闭环。可在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重卡高密度区域开展示范项目,快速累积运行数据与成本经验,推动规模化应用。

技术创新与节能增效并重。提升内燃机热效率仍是最大减碳潜力来源。应持续加大高压直喷、涡轮增压、废热回收、混合动力集成等技术研发力度,同时推进低碳替代燃料(如生物甲醇、生物RNG、绿氢、E-fuel)的工艺优化与成本下降。

市场激励与运营支持。除直接财政补贴外,应通过税率优惠、差异化车辆通行费与牌照配额等手段,引导运营商优先采购可再生燃料车辆。并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与交易体系,使减碳效益得到公平市场回报。


图片

作者:常青

一审:杜红武/二审:王作函/三审:于晶

——转载请注明来源:商用汽车杂志——




图片




获取文中车型询底价

发表评论

跟帖 0 参与 0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

阅读下一篇

国产化斯堪尼亚即将面世,价格会“大跳水”吗?

商用汽车

《商用汽车》创刊于1981年,由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是商用汽车行业综合性汽车期刊

60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一键咨询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