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召开,再次把“电池与出行、能量与运营”的协同放到行业议程中央。不同于以往只围绕材料和能量密度的学术讨论,此次大会把目光更聚焦到商业化落地和场景化扩展上,尤其是对电动商用车生态的现实挑战与商业机会进行了密集碰撞。从签约金额、专题讨论到展台发布,现场释放出的信息清晰:商用电动化的胜负,不再由单车续航一项决定,而在于一套可复制、可运营的能量服务能力。
在技术节奏上必须现实且耐心
大会上关于电池技术路线的讨论既热烈又务实。短期内,行业仍以提升能量密度、降低单位成本和提升循环寿命为主攻方向;与此同时,固态电池虽然被反复提及为“下一个方向”,但普遍的判断是商业化仍需时间,当前更现实的路径是固液混合、改良电解液与电极结构等中间态技术,这些方案能够更快进入车规量产,对商用车这种高耐久、高强度使用场景更为友好。换言之,技术理想不会放慢,但产业化节奏必须与整车与运营方的需求同步。
面向商用车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更具决定性
商用车与乘用车最大的差别在于使用强度和经济模型。大会强调的不是单一电芯的指标,而是整个包与车的耐用性、热管理效率和维护便捷性。具体到工程实践,行业正在推行更耐用的热管理系统以应对重载、长时间作业的热累积;快充技术与更高功率的模块化电池包,能缩短车辆停场时间,提高车辆周转率;车电一体化设计则通过把电池与车身结构深度整合来降低整车成本并提升稳定性。对于商用车厂商和车队运营方来说,这些系统性改进直接转化为更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回收、梯次利用与能量闭环成为新常态
大会上多位专家和企业代表把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列为重点议题。随着装机量上升,电池“出场”后如何高效回流并进入储能或再制造链条,已经从环保议题上升为产业竞争力问题。
建立标准化、可追溯的回收体系,不仅能保障资源安全,还能为运营方提供二次能量利用的经济回收通道,尤其适合规模化车队的电池替换和梯次储能方案。政策层面也在推动车网互动与电池碳管理等配套机制,这些举措将把电动商用车嵌入更大的能源系统中。
运营端的价值才是真正的战场
在商用领域,车辆是移动的生产工具,影响利润的关键是车辆每公里成本、周转效率与能量管理能力。大会上多起围绕公交、环卫和城市配送场景的案例说明:这些场景存在明确的充放电窗口,可被编排进电网侧的调峰和能量市场。通过车队级的能量管理平台,运营方可以在非高峰时段充电,或在需要时放电参与电力市场,从而把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可创造额外收入的能量资产。谁能把电池工程、整车耐用设计和车队级能量服务打通,谁就拥有更强的商业护城河。
产品下沉与生态协同正在重塑竞争边界
大会现场的另一大亮点是大量面向城市配送、牵引与客运的商用样车与合作发布,这表明主流玩家正在把技术与产品下沉到更广的市场层级。同时,多项产业链合作与投建项目集中签约,显示厂商意识到单靠单一技术领先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必须在供应链、充电基础设施、回收网络和服务平台上形成协同。换句话说,产品的竞争力与生态的完整度同等重要。
对商用车行业的启示:以“整套成本+能量运营”重新评估竞争力
从大会可以提炼出一个清晰判断:未来商用车市场的主导者,将不是简单把电池装进车里的企业,而是能把三层能力合并为一体的组织——先进但可落地的电池技术、面向高强度使用的整车耐久设计,以及能够把车辆转化为可交易能量单元的运营平台。这个组合能够把单车指标转为车队级的总成本优势和多元化收入来源,从而在价格敏感且服务导向的商用市场中胜出。
结语
宜宾这次大会既是技术的展示场,也是商业模式的试炼场。对于厂商而言,下一阶段的决策要更贴近运营端的真实账本;对于车队与城市管理者,则要把车辆视作城市能量网络的一部分来规划。只有把电池、整车和运营紧密耦合,商用电动化才能从“换装”走向“增值”。这场变局并不只是技术之争,更是围绕能量和服务能力的系统竞赛,胜出的将是能够把复杂产业链协同为一套稳定、可复制商业模式的企业。
作者:常青
一审:杜红武/二审:王作函/三审:于晶
——转载请注明来源:商用汽车杂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